作者:王丽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在目前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政治学学科似乎处在一个艰难的发展阶段。因此,今天讨论学科发展相关主题非常及时和重要。过去一年多来,社会科学诸学科有关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讨论异常热烈,也产生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资料图】
严格说来,知识与学科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现代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基于知识的不断分化和专门化,以及知识的组织化和系统化。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学科制度是19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而学科近代以来一直是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核心机制,并在不同时期塑造着知识的生产模式与传播模式。由于知识与学科的这种复杂联系,将学科发展与知识生产(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联系在一起加以讨论符合二者的共同逻辑,但其各自的发展逻辑则使这一问题变得高度复杂。
在这个急剧变动的时代,知识生产环境与学科环境都已经发生或正在经历未曾预见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政治学学科与知识生产及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问题,至少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政治学研究应是议题趋同,还是从自己的社会中发现研究主题。问题驱动是政治学的学科传统,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首先意味着问题的选择应该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不仅仅是政治学领域,似乎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议题趋同。这种趋同变化既包括跨学科的议题趋同,也包括议题的跨国趋同。如果跨学科趋同意味着对同一议题的来自不同学科路径的思考和研究,由于政治问题的地域特性或国家特性,议题的跨国趋同则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保持谨慎。
国际复制(international replication)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或途径。这种研究有助于新的研究方法的扩散,并加强对已有研究结果的校验,但忽略了对研究议题跨国差异的关注。在“双一流”建设中,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一些知名大学的政治学系常被我们当作学科发展的对标机构。为什么我们会把美国知名高校的政治学作为我们对标的方向?实际上,美国政治学发展的优势除了发展基础良好的理论和方法之外,他们的重要优势就是从自己的社会中选择研究主题,并使这些研究主题成为科学探索的目标。因此,从中国社会中发现问题,对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当然,从本土社会中发现问题并不意味着仅研究中国政治本身,有着本土议题、本土问题内在关切的比较政治研究和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同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实问题。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内部取向与外部取向。这个问题有点像经济领域中有时会讲到的为国内市场生产还是为国际市场生产。在过去几十年中国政治学学科“追赶型”发展过程中,外部学术文化移入以及不同程度的学术文化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研究氛围和研究标准,这一过程在确立学术研究规范的同时,也影响着研究问题的选择,以及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从而导致研究取向的外部化或外部取向。这样一种外部取向使得学科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难以摆脱局外人的透镜或视角,研究目的似乎也是满足外部期待优先于回应内部实际问题,从而使我们的学科研究常常与现实需求、时代需求存在隔膜和距离。
第三个问题,是政治学研究应是问题驱动还是方法驱动。近年来,社会科学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从复杂的相关性转向有用的预测,追求强关联、强命题和强结论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理论、数据与方法(论)工具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学术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新方法有助于知识创新,但是方法迷信或技术崇拜可能会导致将方法及其运用本身当作研究的目的,从而使研究问题的选择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我们在讨论学科发展问题时要关注学科发展的动力,避免学科动力源由问题驱动置换为方法驱动,致力打造问题与方法双驱动的学科动力源。
第四个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学科性(disciplinarity)或去学科性问题。如果说19世纪建立的学科制度是促进知识生产的关键组织机制,那么今天知识生产的跨学科特性则使学科制度备受质疑,也使今天还不成熟的中国政治学不可避免地处在有些残酷的学科竞争环境中。作为学科的政治学要与其他学科竞争学科发展资源,竞争社会认可,以及学科的现实影响力。
知识生产是学科生存的基础。在跨学科时代,一个学科知识体系对内的普遍性和对外的特殊性,对于学科的合法性至关重要。政治学拥有专有的人类经验领域,有专有的描述性数据和事实数据,也有用于表达和检验结论的专有的概念框架。在这种意义上,有效的知识生产意味着提出具有政治学学科特征的研究议题,发展具有学科特征的研究命题和结论,同时重视学科基础研究以及学科知识创新的品质。由学科特征所体现的学科自主性有助于提升政治学学科可见度,以及对其他学科的辐射能力和学科社会影响力。
强调学科性并不意味着学科画地为牢。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政治学必须与其他学科保持密切联系,使学科内部保持持续而合理的跨学科张力,并使这种张力转化为学科发展的动力。
第五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学术研究中有关中国特色还是中国例外的问题。不同国家的政治学有着不同的流行议题、主导范式,也经历了各不相同的学科发展历程,在学科意义上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差异巨大的政治学专门领域。因此,作为学科的政治学表现为复数的政治学,即political sciences。就中国而言,国外一些中国问题研究学者有时会使用这样一句表达,“China is China is China”,以强调中国的特殊性。尽管如此,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及知识体系构建仍然必须服膺于政治学学科与学术研究及知识体系构建的一般规范和规律,因而不可能是学科发展的例外。
第六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关于学术学科和教学学科的问题。“双一流”包括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大学的核心功能是科研与教学,围绕这两个功能,学科也表现为学术学科和教学学科。学术学科有时也称科学学科,笼统地说是指特定的知识领域和知识范畴、知识体系;教学学科也称教育学科,是指通过一系列课程对学习者进行学科规训,使学习者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习得学科内在规则与规范。大学不仅是知识生产的中心,还是知识传承的中心。因此,我们关注学科建设,既要关注学术学科,也不能够忽视教学学科。
现实关注和问题驱动是政治学重要的学科特征。在全球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术环境都在经历急剧变化的时代,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政治学领域有效的知识生产变得尤为重要。可以预期,有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各种问题的讨论还将持续,但我们至少有这样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摒弃学科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避免学术研究中的极端情绪。
作为人类共同的思想与智力资源,政治学学科在不同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丰富的知识与理论积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对“自主”的片面强调,极易导向有关学科发展的历史虚无,而知识的交换包括知识的跨国界流通,对于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历史虚无或极端情绪(如排外),可能使我们致力构建的自主知识体系最终成为某种自限(自我限制、自我约束)的知识体系。
在知识高度普及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日益呈现出大众知识社会的特征,政治学知识也逐渐走出学科象牙塔,而成为真正的社会公共产品,甚至成为大众常识。政治学因其认知功能、价值功能或意识形态功能,可满足人们在认识维度、存在维度以及关系维度上的心理需要,进而使人们获得某种确定感和秩序感,也可因向人们提供理解现实政治的有用框架获得社会亲和力与现实影响力。变革时代为知识生产提供了持续的强激励,不断累积和更新的知识,将引导和助力社会的积极变革,从而有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式现代化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讨会暨第四届“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论坛”上的发言)
相关阅读
如何破解政治学学科发展中的资源拓展问题
新时代政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三个着力点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标签: